总大肠菌群是指在37℃条件下培养24小时内能够发酵乳糖并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。它们包括多个属,如大肠埃希菌属、肠杆菌属、柠檬酸菌属和克雷伯菌属。这些细菌通常存在于肠道中,是人和动物粪便污染的指示菌,其数量的多少反映了水体是否受到粪便污染。
检测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方法多种多样,包括多管发酵法、滤膜法、酶底物法和荧光检测法等。其中,多管发酵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标准方法,其原理是利用细菌发酵乳糖产生的酸性产物改变培养基的pH值,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总大肠菌群。此外,滤膜法和酶底物法则因其操作简便、快速高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监测中。
根据我国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5749-2022),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。这一标准反映了饮用水安全的基本要求,确保饮用者不会因摄入病原菌而受到健康威胁。对于地表水和废水,国际上通常采用最大可能数(MPN)来表示总大肠菌群的数量,以评估其污染程度。
总大肠菌群不仅用于饮用水质量监测,还广泛应用于游泳池、喷泉、新鲜农产品和食品饮料等领域的水质评估。在处理过的饮用水中,总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水已充分消毒或处理,符合安全饮用标准。然而,在某些情况下,如热带地区,由于非粪便来源的大肠菌群繁殖较多,单纯依赖总大肠菌群评价水质可能不够准确。